第57章 诸葛家什么都略懂,当然也包括兴修水利-《舍弟诸葛亮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刘备拉着糜竺、简雍、田豫,到一边商议:如何从海路接回幽州袍泽家眷。

    诸葛瑾终于有个喘息之机,他见今天的正事儿已经办妥,宋家自立门户一事已被众人见证。

    其余公务到哪儿都能聊,没必要占着舅舅家的地盘。

    于是就建议宋信宣布散席,把大部分宾客礼送出门,其中繁文缛节自不必赘述。

    张飞酒后不在意礼数,率先走了,其他没借口留下的众人,也都纷纷跟着散去。

    但依然剩好几拨人,赶着要跟诸葛瑾聊事儿、各种请示。

    诸葛瑾也只好把剩下的人领到另一处偏厅,继续借地待客。

    他看到陈群准备最充分,居然还拿了一叠文稿来找他,就想先办陈群的事儿。

    没想到陈群还很有眼色,主动提议:“我这边的事务比较慢,先生还是先处理旁人之请吧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既是谦让,也是给旁边人一点压力:你们要是也连篇累牍,那就自觉一点!

    诸葛瑾抬眼看去,其余留下之人,并无刘备麾下文武,而是广陵本地士绅代表。

    毕竟刘备手下人找他聊公事,平时有的是时间,没必要非趁着请客的机会。

    而对本地士绅而言,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。诸葛瑾已是两千石校尉,才二十一岁,平时他们哪有机会拜见?

    诸葛瑾只好向陈群略表歉意,然后跟步隆、卫徽这俩本地族老聊了几句:“不知有何事见教?”

    二老不敢托大,连连口称:“谈不上见教,自上次托孙从事致意后,一直无缘拜见,今日得此机缘,特来告知校尉一些近况:舍侄听闻校尉建立功名、保境安民,也是极为振奋,近日便会从吴郡归来。

    只是他们离乡日久,本地官员又更换频繁,怕是回乡后也不认得几个熟人,还请校尉看在同窗之谊份上,帮着引见、多认识些新朋友……”

    步隆也是要脸的,不敢直接明着说让诸葛瑾帮忙求官,只说让他帮忙介绍些人脉朋友。

    诸葛瑾又岂能听不明白其中潜台词。

    这种事情也正常,就好比一年前,俩人还是同班同学、应届生去找工作。

    一年后其中一个变成了朝廷的校尉,另一个还在当瓜农,那肯定会去投奔校尉的嘛。

    好在步骘学问能力也不差,举荐了也不算任人唯亲,只算是任人唯贤。

    事实上,诸葛瑾上次听刘备向他提起步骘、严畯时,就知道刘备已经起了招揽之心——

    没办法,谁让“步骘、严畯之才与诸葛瑾只在伯仲之间”这句江湖传闻,被刘备听到了呢。

    诸葛瑾等于是白捞一个顺水人情,何乐而不为呢?

    他也就大大方方表示:“子山贤弟他们的才学,任一郡丞、从事,皆绰绰有余。只是年纪尚轻,资历尚浅,需慢慢历练,不必担心。”

    步卫两家的人顿时大喜,连连对诸葛瑾千恩万谢,殊不知诸葛瑾其实什么都没付出。

    步隆言辞闪烁,还想拿出点条件讨好他、以示感恩,放长线钓大鱼。

    但诸葛瑾正事太忙,就搪塞糊弄过去了,没给他开口的机会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前后花了一炷香的时间,打发掉那些求官之人。

    诸葛瑾这才对一直在另一边等候的陈群,说了句抱歉,然后开始梳理正务。

    陈群是为前阵子聊过的“以工代赈”之事而来。

    这几天他准备了不少材料,把《管子》好好看了一下,还复习了《货殖列传》中对桑弘羊的记载。

    所以这话题切入得倒也顺利,陈群是带着想法来的,就像后世汇报项目ppt。

    诸葛瑾只需要先听,然后点评几句即可。

    只听陈群汇报道:“我核查了各县的田亩文档,还四处走访,发现广陵的农事有个极大的弱点。若能补足,必能极大增产粮米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弱点?”

    陈群拿出一张地图,指着说:“从舆图上看,广陵郡极为广大,全境都是平原,可产粮和人口却不如下邳。”

    诸葛瑾若有所思反问:“会不会是射阳泽占了太多面积?实际上广陵的平地能有下邳的两倍么?”

    陈群:“我算的时候,已经把射阳泽扣掉了。且大泽虽占地广大,却利于灌溉。如震泽(太湖)之于吴郡,是有利无害的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